从前,觉得一间20平的小公寓,卧室只要一张床,楼下一家24小时便利店,就是美好生活。 

现在,当房间再堆不下多一张书桌,床容不下我翻两身,楼下的便利店不出售最爱牌子的牛奶时,我重新寻找美好生活。 

1

你觉得什么是美好生活?

 

就是这么神奇,同样的问题,在人生不同的时间点出现,答案各不相同,甚至可能互为悖论,如果真要安下心来一点点摘选,怕是一生不够,恍惚间发现竟然自己不知道要怎么活。 

你觉得什么是美好生活? 

  某专业不正经码农:
“身旁一美,膝下有好,自力更生,不为人活。” 

 某歌手:
一觉醒来,所有的难言之隐写成了歌。 

 导演、演员——田原:
永远在拍摄不同的时空,不同的故事,不被困在一次人生中。 

  音乐人——马頔:
不做礼貌的禽兽,不做自由的走狗。 

 长期被甲方爸爸虐待、酗酒成性的设计师:
有选择,不将就,“主动”地生活。 

 金大川:
古稀之年妈还在。 

 某挣扎在写稿和写不出来稿中的美少女:
写不完的选题,用不完的灵感,不出错的输入法。 

阅历不够丰富的时候,囚在自己的天地中,总以为得到头顶偏西32°的那颗星就是美好的生活了。 

但走出去之后,发现这世界不只四壁和那颗星,还有鲜花、山河,以及更多更亮的星时,我们开始质疑自己,是不是自己太贪心? 

2

美好生活各不相同

 

将一枚脆生生的苹果,放在一圈人的中间。
饥饿的人,看到的是裹腹的美味;
画家,看到的是鲜红和翠绿的交融,以及光影的明暗;
商人,在脑中拟定了数个销售方案,以求得利益最大化;
农民,眼中看到的是从种到收的点点滴滴… 

因为生活习惯、职业印象、成长环境的不同,我们会局限于自己惯有的思维定式中,我们凭着一己好恶为对方添加评判标准。 

狄更斯是英国著名小说家,其喜欢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,比如乞丐、孤儿、小偷。

 但另一个著名作家乔治·奥威尔就批评狄更斯:虽然喜欢描写,但是他不明白,越是底层的人,越是梦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,而不是仇恨。 

 此外在狄更斯的作品中富翁都是善良的,做什么生意也许不同,但就是有钱,天天给职员加薪,上街拍拍孩子的脑袋,给点零花钱。 

 乔治·奥威尔认为任何一个那么急着要把钱送掉的人,是绝不可能有钱的。富人对于钱的态度,谨慎得多,尊重得多。 

看,即使是名贯中西的大作家亦不能完美的理解不同人的美好生活。 

3

美好生活却也相似 

渔夫和富商眼中的美好生活都是“喝茶晒太阳”,他们对美好生活形式的定义并没有因为“银行卡的余额”有所不同。 

不论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描述如何,其本质都体现了,个体对他们生活的掌控欲望。 

当一个人将人生走向的抉择掌握在自己手中,并有能力承担之后的责任,那么他才拥有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。 

4

我们如何获得美好生活?

合理的期待

越南战争期间,美国的海军上将斯托克代尔被敌人俘获,被关押了八年,八年间他私念自己的妻子和幼儿,但没有幸运之神的眷顾,直到八年后才被放出。 

事后,有记者前去采访,问他“是什么支撑你度过8年的煎熬?”他回答道:“我对未来有信心但不过分期待,或者说我接受了现实。”  

在斯托克代尔的描述中,我们得知他的同伴中最先死去,反而是那些“最为乐观积极”的人。  

“他们认为自己在圣诞节的时候就可以被放出去,但是他们没有。转而他们认为复活节一定可以放出去,也没有。然后他们又盼望感恩节…无止境的希望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失望,最终他们是最先被击垮的。”  

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斯托克代尔悖论:对未来满怀信心,但又不惧怕现实的打击。 

王尔德说过:“人生有两个悲剧,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,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。”

有时候,期待就是一种毒药,让我们对未来上瘾,同时也将我们带离了最有力量的当下。 

精神的富足

王维说“春来遍是桃花水,不辨仙源何处寻。 ”

桃花源,中国诗意生活的最高追求,人生的富有在于精神的富足。 

有一本名为《珍物》的书,描写的是100位文艺界精英,诸如,谭盾、林怀民、阮义忠、贾樟柯、王澍、杨丽萍…牵肠挂肚的珍物。 

而其中没有一件世俗所认为的奇珍异宝,反而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小器物,在他们记忆最深处的东西,全是为人处世的涵养。 

曾有一个一针见血的真相,“一件价值连城的衣服和你最宝贵的妈妈织的毛衣,在不相干人的眼中,全是前者,但在你眼中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后者承载的精神情感。” 

当精神庞大到平复物质带来刺激时,美好生活离你更进一步。 

是山中何事,松花酿酒,春水煎茶?还是醉卧美人膝,醒掌天下权?

你觉得什么是美好生活?